比美国断华为“芯”更紧迫,一场中国必须打赢的仗:马云先走一步
导语:2020年,网上关注的焦点,几乎都集中在华为被美国“断芯”这件事上。2020年9月15日已经过去,意味着台积电、三星、美光、索尼等知名半导体厂商都无法继续向华为供货。如果禁令一直持续,当华为手中的备货用完,麒麟处理器、图像处理器、AI芯片甚至服务器芯片很可能都将难产。
眼下,还有比芯片更重要的事情吗?
一个小小的芯片,成功激起了全国上下浓厚的民族情节。特别是在网上,呼吁中国尖端制造的声音一直没有停过。但是,经历此次华为断芯之后,一个深刻的领悟:被人封杀我们,我们却好像毫无反制的能力!
中国科学院近日举办了“率先行动”计划,也就是将美国卡脖子的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进行重点攻关突破。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要在航空轮胎、轴承钢、光刻机等关键技术上集中全院力量来做。
至此,国家科研队终于发声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
事实上,在2018年,《科技日报》总编辑刘亚东曾发表一篇题为“是什么卡住了我们核心技术的脖子?”的演讲,演讲中也明确提到了我们在一些高精尖领域被卡脖子的现象。可是,最终又引起多少人重视?当时全民都在高呼厉害了我的国,可是事实上,我们的国家在很多方面还不是那样厉害,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现在缺的不光是芯片,芯片也并不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全部。目前,我们被限制的是7nm、5nm尖端芯片,可是这些芯片更多是用在消费级领域。倪光南院士也明确表示,随着新基建数字化转型过程中,14nm和28nm的芯片在未来5到10年还是够用。而且,半导体行业的突破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突破,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那么,眼下还有比芯片更重要的事吗?还真有,数字转型下的新制造!
阿里犀牛来袭!马云:新制造
马云曾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提出五个新,新零售、新金融、新制造、新技术以及新能源。新制造,按照马云的说法,“现在的机器是靠吃电,未来的机器是靠吃数据”。新制造指的就是工业互联网(或者叫产业互联网)。
目前,全球制造业分为四个梯队,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美国位于第一梯队,欧盟和日本位于以高端制造为主导的第二梯队,那么,中国仍然处于中低端制造为主导的第三梯队。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明确表示,这种格局在短时间内很难发生根本性变化。
目前我国虽然在很多关键技术上都不是原创发明者,但这些年我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并不是一张“白纸”,我们还有能够用得上的半导体技术。而且,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我们拥有最好的数字应用场景。
眼下看来,也只有新制造,能够带领我们突破美国层层封锁,让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而不至于陷入“中等收入国家陷阱”。
事实上,在新制造领域,阿里巴巴已经偷偷研发了3年,可谓是先行一步。9月16日,阿里巴巴正式公布一项秘密项目—“犀牛”。犀牛项目带给我们的是一个被数据包裹的现代化工厂,一亮相就颠覆了我们对传统工厂的认知。
依靠数据的工厂能够快速预测和响应市场供应链需求,以销量定产量,让生产与销售环节紧密连接在一起,从而有效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减少库存的压力,让更多中小微制造企业能够在数字革命的洗礼之下能够更加关注创新和实现快速成长。
犀牛工厂
过去制造业需要平均1000件起订且15天交付的生产流程,在犀牛工厂,只需要100件起订且7天交付。在这种模式的转变之下,人就能更加关注制造创新上,对于简单的生产制造就交给机器。如果中国的工厂,那么只有一小部分实现数字化转型,都将产生巨大的生产动力。
来袭的犀牛,突围枷锁的一步好棋!
结束语
中国已经错过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那么在数字化的浪潮之下,希望不要再错过。
关注静心科技,一个静心看待世界的人!